本文共 1656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5 分钟。
昨天的勇敢尝试虽然无果,但最后终于还是放弃了Ubuntu。作为一个入门级开发者,我对比了许多操作系统,最后才发现树莓派的最佳搭档——Raspbian。虽然32位的限制让人头疼,但作为家庭娱乐机器,它实在是无敌无敌。
Raspbian官方下载页面就在这个地方。官方提供三个版本,但考虑到树莓派的硬件限制,我选择了命令行版。虽然桌面版性能更好,但命令行版的安装过程更加稳定,同时也能满足基本需求。选择命令行版的原因是其安装界面更加简单,而且作为开发者,对命令行环境更加习惯。
在烧录工具方面,我选择了树莓派的官方工具Raspberry Pi Imager,它不仅支持多种操作系统镜像下载,还支持自定义镜像导入。这一步骤很简单,只需要按照界面提示选择SD卡位置和镜像文件即可。
下载后,镜像烧录总体流程大概需要十分钟到半小时,这段时间可以去泡个咖啡。烧录完成后千万别急着拔掉SD卡,否则会导致数据丢失。完成烧录后,SD卡已经是树莓派的"灵魂"了。
最后,为了方便后续使用,我在烧录好的SD卡上创建了一个名为ssh的文件夹,这样树莓派开机后就能自动启用SSH功能。
一旦SD卡插入树莓派,系统就会自动启动。新手如我,第一件事自然是通过 SSH 登录。这时候,我需要知道树莓派的IP地址。但是这又引出了一个问题——怎么找IP地址?我找到了这个神奇的工具,安装后在界面点击扫描,就能轻松找到树莓派的IP啦。
安装完工具后,我发现这款工具不仅仅是用来查找IP,它还可以进行很多其他网络相关操作。这对咱们后续网络配置真的很有帮助。
使用XShell连接到树莓派是我的常用选择。虽然Windows Terminal还是有时不稳定,但XShell的功能和操作体验更加贴心。此外,咱们已经提前为树莓派配置了静态IP,这样在内部网络中就可以直接访问它了。
如果你的网络环境比较复杂,或者想让树莓派始终在线,另外一种方法就是配置VPN,还可以通过开机启动VNC,这样不仅可以远程控制,还能方便地通过手机客户端随时随地操作。
作为一个家庭娱乐中心,软件安装是树莓派配置过程中的重点环节。首先,我需要安装Kodi,这是咱们后台管理和娱乐的"控制中心"。安装过程非常简单,就是执行几个简单命令。安装完成后,通过网页界面可以进行设置,顺便把Kodi设置成开机自启动。
在Kodi的设置中,我特意留意了一些常用的插件安装,比如xbmc_network共享功能。通过这个插件,可以方便地在家内不同设备之间互通,实现媒体资源的无缝流转。
此外,我还希望树莓派能成为我的下载机,这样我就不用总是拿出手机去下载视频了。选择一个轻量级的BT和磁 substr下载工具是我的选择。就像之前文章中提到的QBittorrent,我试了下商业版,效果还不错。但是毕竟是普通用户,普通生活,我目前还在犹豫是否要深入折腾这个技术难关。
如果你想扩展树莓派的存储空间,就一定要学会挂载移动硬盘。在命令行下输入"df -h"就能查看硬盘使用情况了。这个命令对我来说犹如呼吸般普通,但却是以系统管理员之名著称的。
挂载过程需要输入一些虚unganada,虽然看起来有点高级,但只要按照指引操作就很简单。重启树莓派后,就能看到挂载的硬盘文件了。这时,我需要将权限设置成777,在家人中使用就方便多了。
为了方便日后的使用,我会备份硬盘UUID到文档中,这样下一次配置系统时就不用重新挂载了。
当我第一次顺利启动树莓派并登录系统时,感觉就像踏上了一个全新的领域。虽然过程还算讲究,不过完成后的成就感还是非常巨大的。现在树莓派已经可以很稳定地跑Raspbian系统了,下一步就是进一步优化硬件配置和设置家庭娱乐系统了。
如果有其他新手遇到类似的问题或操作困难,不妨来找我讨论。毕竟在这么简单的操作系统里,有时候也会有一些小陷阱。到时候,我可以分享一些实用的技巧,或者一起尝试解决难题。
转载地址:http://iwljz.baihongyu.com/